李 浥,女,1996年毕业于四川金沙网络娱乐美术教育系美术教育专业,2003年毕业于中国金沙网络娱乐研究生课程班中国画专业,现为金沙网络澳门官方网站金沙网络娱乐教授,硕士生导师,美术学系主任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,2013年、2014年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金沙网络澳门官方网站金沙网络娱乐首席专家,现主要从事本科生《外国美术史》、研究生《水彩技法与理论》的教学工作及四川摩崖石刻艺术的研究工作。
学术研究
(一)学术活动
1.2012年专著《谋略与技术》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“四川省中小学校图书馆馆配图书”。《谋略与技术》,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,25万字,独立完成;
2.金沙网络澳门官方网站“民间美术与文化研究”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。
3.参加学术会议:
应邀参加2013、2014、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;2013、2014、2015年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;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等;提交及入选有《非遗都市化生存模式视阈下的政府行为》、《东汉时期四川地区西王母美术中的主题图像》、《安岳菩萨高冠造型研究》等学术论文,其中《非遗都市化生存模式视阈下的政府行为》被新华网等部分媒体引用论点及部分论据,有一定的影响。
(二)代表性学术论文(CSSCI4篇,CSSCI扩展版、全国中文核心4篇,均为独立完成)
1. 《一村一品与绵竹年画的生态重建》发表于《当代艺术》,2010,(1):16-17;
2.《非遗生态场的整合与一村一品观念》发表于《重庆行政》,2010,(10):88-89;
3.《图式实践下的主体缺位》发表于《文艺争鸣》,2011,(5):174-176(CSSCI,B类);
4.《高校通识教育视域下的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》发表于《教育研究与实验》,2013,(3):1-5(CSSCI,B类);
5.《本土立场与概念的拓展》发表于《中国中央党校学报》,2011,(6):95-97(CSSCI,B类);
6.《技术化与高师美术教育系统的再发展》发表于《艺术教育》,2011,(5):56-57(CSSCI扩展版);
7.《审美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》发表于《重庆社会科学》,2012,(4):124-127(CSSCI);
8.《西南石窟艺术中的“川渝风格”微探——以安岳、大足石窟为例》发表于《重庆行政》,2014,(2):103-105;
9.《融合与生成:巴巴寺砖雕图案纹饰的文化解读》发表于《民族艺林》,2014,(1):72-77;
10.《川北地区民间信仰的多重结构——以“猪神菩萨”造像为例》发表于《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》,2016,(5):60-66。
(三)代表性科研项目
1.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《“活态流变性”与“一村一品”》(09YJC760044,09-12),项目主持人,已结题;
2.重庆市社会规划重大思想动态调研委托项目《三峡库区农村户籍大学生社会流动现状调查》(2013DYWT15, 13-14),项目主持人,已结题;
3.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《民间美术产业化的学院式研究》(09SA082,09-12),项目主持人,已结题;
4.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《多举措元素并行下的独特文化品牌》(SC10B025,09-12),项目主持人,已结题;
5.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《图像意识与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彩墨意象研究》(ZDQ2012-10, 2012-2014),项目主持人,已结题;
6.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项目《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》(Jy2014-010),项目主持人,在研;
7.四川省社科“十二五”规划重点课题《安岳石刻两宋菩萨造像研究》(项目批准号:SC15XS018),项目主持人,已结题;
8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《嘉陵江流域石窟造像研究》(11XKG003),项目主研,已结题。
科研获奖及其他
1.论文《现代美术教育模式与文化生态和谐观念》获《中国美术教育》杂志(CSSCI)主办的2007年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师范组一等奖;
2.专著《谋略与技术》获南充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二等奖,南充市人民政府,2012,07;
3.论文《一种移植文化的社会关联与合作行动:以巴巴寺砖雕为例》,“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”学术研讨会优秀奖,2012,08;
4.论文《非遗生态的整合与一村一品观念》获南充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优秀奖,南充市人民政府,2011;
5.论文《视阈融合与图式实践中的美术教育》获四川省高校教师艺术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,四川省教育厅,2011,08。
6.2014年10月被评为第七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优秀指导教师。
承担主要课程:
《外国美术史》、《色彩基础》、《水彩》、《民间艺术》等。